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1-01 10:31:33作者:智慧百科
全文長 1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作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不僅關系到個人和家庭的未來,更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教育“內(nèi)卷”的背景下,為了達到上“名?!钡哪康?,義務教育階段本應學基礎的中小學生陷入了自我增負的怪圈,早早地背上重書包、戴上近視鏡,使教育逐漸脫離了育人的本質(zhì)。值此之際,黨和國家站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高度推進和實施“雙減”政策,為了實現(xiàn)給中小學生減負的目的,提出一年內(nèi)使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有效減輕,三年內(nèi)使各項負擔顯著減輕的工作目標。
“雙減”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和家庭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而學校作為“雙減”的主陣地,如何在減輕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的同時“提質(zhì)提效”,成為擺在學校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教育的根本在學校,學校的關鍵在教師?!半p減”政策下教師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切實提高責任擔當,提高課堂教學和協(xié)同育人的能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師要練好責任擔當?shù)膬?nèi)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雙減”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能否堅定政治立場,擔起時代重任將直接影響“雙減”政策的實效。一方面,“雙減”政策聚焦校外教培機構,力求通過教育與資本的脫鉤達到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目的,但在政策落地過程中由于缺乏足夠的監(jiān)管力量,大量校外培訓機構從“明面”轉(zhuǎn)入“地下”、由教培輔導轉(zhuǎn)型為家庭私教,使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因此,想要實現(xiàn)標本兼治,就必須從教培機構的關鍵即教師層面入手,通過政策宣講讓中小學教師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隨“雙減”政策同時落地的課后延時服務,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2”模式和假期托管服務的出臺意味著教師工作時間的變相延長,但由于課后服務配套的激勵機制和相應政策尚未落實,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教師的積極性與教育熱情。在此情況下,為實現(xiàn)“雙減”政策真正落地,需要政府和學校完善配套保障機制,厘清教師義務邊界,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中小學教師要胸懷“國之大者”,強化責任擔當、牢記育人使命,助推“雙減”工作順利落地生根。
教師要練好課堂教學的內(nèi)功
教師不僅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體,也是“雙減”政策最直接的實施者,新形勢、新任務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半p減”政策下校外培訓機構的退場改變了以往“課上不會,課后補習”的學習方式,強化了學校教學育人的主體地位,教師教學效能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與此同時,“雙減”政策對課后作業(yè)時間的嚴格規(guī)定使延時補習和題海戰(zhàn)術失去了空間,如何在更少的時間里將知識教授給學生成為中小學教師新的考量。廣大教師必須意識到“減壓”不等于“0壓”,“雙減”不同于“快樂教育”和“寬松教育”,其本質(zhì)是減去不必要、重復的學業(yè)負擔,因此教師必須走內(nèi)涵發(fā)展的道路,實現(xiàn)以“質(zhì)”補“量”,不斷提升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在改變模板教學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契合“雙減”政策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練好家校協(xié)同育人的內(nèi)功
“雙減”在緩解家庭經(jīng)濟負擔和教育焦慮的同時又給家長帶來新的困擾,“雙減”政策將課外培訓的時間歸還給學生和家庭,這固然可以減輕不同家庭因校外培訓支出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但也使得家長所承擔的監(jiān)護和教育責任加大。一方面,在校外培訓離場和課程作業(yè)減少的雙重影響下,學生空余時間大幅度增加,但相較于富裕家庭而言普通家庭和留守家庭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孩子進行監(jiān)管,如何防止學生將空余時間投入到游戲、短視頻成為家長需要解決的新的難題。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huán),“雙減”雖然致力于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但在我國“成績決定論”的升學機制下,部分家長迫于升學壓力選擇親自為孩子補課,但由于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在輔導過程中非打即罵和“咆哮式”教育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其產(chǎn)生厭學情緒。
作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中小學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教書育人重在育人,在日常生活中兼顧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身心健康,借助家校溝通交流平臺消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心態(tài),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形成家校協(xié)同減負的合力,共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丨《教師報》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