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6-20 16:00:22作者:未知
實習記者 李科文
編輯 謝欣
6月18日,醫(yī)學雜志《柳葉刀》刊發(fā)首個奧密克戎長期新冠后遺癥(Long Covid)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后患長期新冠后遺癥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與感染德爾塔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后發(fā)生“長期新冠后遺癥”的幾率要下降20%至50%。
資料圖
該研究名為“與新冠病毒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體相關的長期新冠病毒后遺癥風險”(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來自倫敦國王學院,是全球發(fā)表的首個同類別的經同行評審的研究。不過,該研究結果僅適用于接種了疫苗的人,其中,接種兩劑疫苗或三劑疫苗的人導致的“長期新冠后遺癥”風險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研究人員表示,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評估未接種疫苗的人群患長期新冠病毒后遺癥的幾率,也沒有評估對兒童的影響。
研究對比了奧密克戎感染者與德爾塔感染者患長期新冠后遺癥的情況。研究回顧了2021年12月20日至2022年3月9日期間首次新冠檢測呈陽性的5.6萬名英國成年人奧密克戎感染者。在此期間估計超過70%的英國病例為奧密克戎感染;使用相同的選擇標準,確定了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11月27日期間首次檢測呈陽性的4.1萬名英國成人德爾塔感染者。在此期間估計超過70%的英國病例為德爾塔感染。
資料圖
此外,有癥狀的和無癥狀的感染者也都被考慮在內,對于奧密克戎感染者只包括2022年2月10日之前新冠檢測為陽性的參與者,以確保所有參與者在檢測為陽性后至少28天的時間來報告癥狀。
研究對年齡、性別、合并癥的存在情況、疫苗接種情況(一劑、兩劑或三劑)和體重指數等多變量進行調整后。研究數據顯示,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的奧密克戎高峰期的5.6萬感染者中,有4.5%的人報告了“長期新冠后遺癥”癥狀;相比之下,在2021年6月至11月期間的德爾塔感染浪潮期間,參與研究的4.1萬人中,有10.8%的人報告了“長期新冠后遺癥”癥狀。
研究者提醒,由于感染的人數更多,因此長期新冠的絕對患者人數也會相應增多。據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經歷長期新冠后遺癥的人數從2022年1月的130萬增加到2022年3月170萬。
詳細報道
全球首個奧密克戎后“長期新冠”研究發(fā)表
6月18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在《柳葉刀》上發(fā)布了全世界首個關于奧密克戎后是否會患有“長期新冠”(Long Covid)的研究。
“長期新冠”又被稱為“新冠后綜合征”,或是“新冠后遺癥”,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2020年5月,由倫敦大學學院教授Elisa Perego在社交媒體上提出;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21年10月確定了其臨床病例定義:“在染疫后3個月內至少出現(xiàn)一種癥狀,持續(xù)至少2個月,并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的情況 ”。
疫情暴發(fā)近3年,“長期新冠”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那么,它有哪些癥狀?影響了多少患者?疫苗又是否有效呢?
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癥狀風險較低
最新研究中,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分別觀察了5萬多名奧密克戎病毒感染者,與4萬多名德爾塔病毒感染者,奧密克戎導致“長期新冠”的概率相對更低,有4.5%的患者出現(xiàn)后遺癥,是德爾塔概率的一半(10.8%)。
要強調的,這是在兩者都接種了兩劑(及以上)疫苗前提下的比較,研究者表示,沒有足夠數據評估未接種疫苗的人產生長期新冠的情況。
另外,盡管感染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癥狀風險較低,但目前奧密克戎導致“長期新冠”的時間范圍還處于未知階段。而在癥狀表現(xiàn)上,也尚未有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與其他毒株有較大差異,對兒童的長期影響也尚沒有評估。
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癥狀風險較低 圖源:上觀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表示,由于感染奧密克戎的人數更多,“長期新冠”的絕對患者人數也會相應增多。而截至2022年5月1日,英國估計有200萬人正在經歷“長期新冠”,約占總人口的3.1%,約占累計確診病例數的9%。有42%的患者已持續(xù)至少1年的時間,持續(xù)了至少兩年的比例也達到19%。
資料圖 圖源:上觀新聞
最常見的癥狀為極度疲憊
在新冠病毒的檢測上,不少“長期新冠”的患者已經是陰性,也不具備傳染性,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患有“長期新冠”呢?具體表現(xiàn)為哪些癥狀?
根據哈佛公共衛(wèi)生學院等學者的研究,在其觀察的4萬多名患者中(皆為2021年前感染),有80%的患者在確診4周后至少患有一種后遺癥。
其中,最為常見的五種后遺癥分為極度疲憊(58%)、頭痛(44%)、注意力障礙(27%)、脫發(fā)(25%)與呼吸障礙(24%)。
而根據“患者主導的研究合作組織”(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發(fā)布的報告,在其觀察的3762名患者中(為2021年前感染),只有6.8%的患者在4周內康復,而其余93.2%的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后遺癥。
這些后遺癥可以大致分為10大類,共203種癥狀。這10大類分別為系統(tǒng)性感知、生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免疫系統(tǒng)、五官與大腦、肺部、消化系統(tǒng)、皮膚和神經系統(tǒng)。
其中,系統(tǒng)性感知上的癥狀最常見,除了疲勞外,也包括勞累后的身體不適、發(fā)燒、多汗、低溫等癥狀。而除了上述提到的癥狀外,發(fā)生頻率超過50%的后遺癥還包括胸悶、心悸、心率過快、胸部灼熱、肌肉疼痛、關節(jié)疼痛、腹瀉、食欲不振、呼吸困難、咽喉痛、腦霧(即大腦難以形成清晰思維和記憶的現(xiàn)象)、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思考等癥狀。(具體癥狀可見文末表格)
部分新冠后遺癥 圖源:上觀新聞
3周是分水嶺
接下來的問題是,“長期新冠”中的“長期”究竟有多長?
一般而言,3周是判斷是否患上“長期新冠”的分水嶺。
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癥狀持續(xù)時間在3周內,被稱為“短期新冠”。其實若是輕癥患者,癥狀的持續(xù)時間更短,一般發(fā)生在感染后的7到10天內。
而癥狀持續(xù)時間超過3周的,便被認為是“長期新冠”,包括3周至12周的“后急性新冠”,和超過12周的“慢性新冠”。
目前,還未有研究表明“慢性新冠”的時間上限,根據中日友好醫(yī)院與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在其觀察的119位新冠患者中,即使已感染2年,55%的患者依舊處于“長期新冠”的狀態(tài)中。
資料圖 圖源:上觀新聞
除了不明確的患病時長,由于沒有明確的統(tǒng)計機制,大多數為患者自我報告,因此全球遭受“長期新冠”困擾的人數也較為模糊。
但“長期新冠”持續(xù)時間越長,表現(xiàn)的癥狀便越多。
若患者在90天(約12周)內康復,在第二周出現(xiàn)的癥狀最多,平均有11種癥狀;而若患者在90天內并未康復,那么在確診后的第二個月,出現(xiàn)的癥狀數量將達到峰值,平均有17種癥狀。
盡管這些癥狀大多較為溫和,但還是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除了無法在短時間內重返工作外,患者也遭受著情緒上的挑戰(zhàn),包括長期焦慮、抑郁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
資料圖 圖源:上觀新聞
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長期新冠”
為什么有些患者會出現(xiàn)“長期新冠”,而有些不會?
研究者表示,盡管病毒已排出體外了,但在感染期間身體細胞已受到傷害,修復需要一定的時間。例如,之所以患者會長時間感到疲勞,部分原因是感染期間毛細血管發(fā)生堵塞,無法為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導致細胞受損,從而使患者感到疲勞。細胞受損或感染,也會產生炎癥,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性別、年齡、身體情況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長期新冠”的持續(xù)時間與發(fā)生概率。
根據倫敦國王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發(fā)布的報告,在其觀察的4182名患者中(為2021年前感染),13.3%的患者癥狀持續(xù)時間超過28天,其中,“長期新冠”與年齡顯著相關。整體而言,年齡越大,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越高。年齡在18至49歲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為9.9%,而當年齡大于70歲時,概率提升至21.9%。
根據英國社區(qū)傳播實時評估(REACT-2 )的數據,與年齡在55至64歲的患者相比,年齡在18至44歲的患者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下降了30%至36%,45歲至54歲人群則下降15%。
在性別上,中年女性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較大。
40至50歲的女性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大約是同年齡段男性的2倍;50至60歲女性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也比同年齡段男性高出1.38%。
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長期新冠”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除此之外,若在感染新冠病毒前,患者的身體、情緒處于亞健康狀況,那么在感染后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也更大。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在感染后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高出1.46倍;而患有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患者,也與“長期新冠”有較強的相關性,出現(xiàn)的概率高出1.32倍。
接種疫苗能降低“長期新冠”概率
面對“長期新冠”,我們該怎么辦?
目前而言,接種疫苗依舊是較為有效的緩解方法,但必須完全接種。
根據英國健康安全局發(fā)布的報告, 若只接種了一劑疫苗,其效果有限,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概率與未接種疫苗的患者相同;但完全接種疫苗(接種2劑)的患者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一半,相關癥狀出現(xiàn)的概率都有所降低,其中掉發(fā)、眩暈、呼吸急促改善的情況最好。
同時,確診后接種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緩解“長期新冠”的癥狀。
有研究表明,在對24萬名患者進行病史回顧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未接種疫苗的患者在初次感染后4周內接種了第一針,那么相比于沒有接種的感染者,他們出現(xiàn)“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4到6倍。
而根據英國“長期新冠SOS”的報告,在其觀察的812名患者中,有超過一半(57%)的患者表示接種疫苗后癥狀有所改善。
此外,對于不同的變異毒株,疫苗的有效性也不相同。根據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在接種兩劑疫苗后,相比于德爾塔,在感染4到8周后,奧密克戎BA.1引發(fā)的“長期新冠”概率更低,為8.7%,是德爾塔的一半。
而第三針對德爾塔引發(fā)的“長期新冠”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發(fā)病概率下降至8.5%,與BA.1相近。但第三針對奧密克戎BA.1與BA.2的效果有限,降幅較少。
接種疫苗能降低“長期新冠”概率 圖源:上觀新聞
目前,尚未有明確、系統(tǒng)的方式治療新冠后遺癥,中日友好醫(yī)院與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研究團隊在采訪時表示,新冠后遺癥的負擔仍然相當高,兩年后整體健康程度還是低于普通人。因此,還需要繼續(xù)探索“長期新冠”的發(fā)病機制,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也正因為人類對新冠的短長期影響仍有太多未知,貿然采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就仍有較大的風險,對中國來說,目前還是堅持“動態(tài)清零”不動搖,慎終如始,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保持清醒、保持斗志,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