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xué)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1-03 08:20:46作者:智慧百科
“對中國菜的抵觸并不是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反感,反而是對中國懷有興趣!”
“只是我的出生實在沒臉去吃!”
資料圖
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到日本訪問,為了接待他,工作人員舉辦了盛大的宴會。
但是村上春樹卻拒絕了工作人員的好意,從背包里拿出自己攜帶的罐頭,吃了起來。
在村上春樹的人生中,他從來沒吃過中國菜,甚至路過中國餐館,都會覺得心里犯惡心。
“事實上也差不多吃了所有東西,而唯獨中華料理無論如何都絕對不成!”
村上春樹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為什么無論如何都不愿意嘗試中國料理的?
在日本長大的他,又為何說出“實在沒臉去吃”這樣的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堪稱日本作家中一股“清流”的村上春樹。
1949年,村上春樹出生于日本京都伏見區(qū)。
父親村上千秋是日語老師,母親是家庭主婦。
資料圖
和很多男孩一樣,從小,村上春樹便非常崇拜自己的父親,將他視為自己生命的英雄。
而父親也十分寵愛村上春樹,無論他怎樣調(diào)皮,都不會出手打他,甚至連辱罵也很少發(fā)生。
雖然在村上春樹的眼中,父親的形象十分高大,但他偶爾,也會露出不為人知的柔軟一面。
在村上春樹小時候,他經(jīng)??吹礁赣H一個人在院子里,露出悲傷的神情,一個人誦經(jīng)念佛。
每次,村上春樹便會拉著父親的胳膊,詢問他這樣做的原因。
對此,父親的回應(yīng)永遠只有一句話。
“我在為戰(zhàn)爭中失去的戰(zhàn)友,以及逝去的中國人祈禱!”
之后,無論村上春樹再如何詢問,父親都不會再多說一句話。
資料圖
12歲開始,村上春樹開始接觸歐美文學(xué),之后的時光里,他整日與文學(xué)為伴。
也為他之后走上寫作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村上春樹之所以會走上寫作的道路,跟自己的父親,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但這也是他最為痛苦的且感到無奈的一點。
得知父親曾經(jīng)參加過侵華戰(zhàn)爭,村上春樹表現(xiàn)出無比的絕望。
他甚至在跟朋友來往的信件中,如此寫道。
“我不知道我是否該停下手中的筆,我寫出來的字是否骯臟不堪?”
資料圖
一段時間里,他將自己封閉在圖書館,不斷查詢資料,尋找父親當年在軍隊的蛛絲馬跡。
在查閱大量資料后,村上春樹發(fā)現(xiàn),父親曾經(jīng)隸屬于輜重部隊。
這讓他長舒一口氣,在村上春樹看來,輜重部隊不必參加戰(zhàn)斗,父親未必是劊子手。
但事實上,為了維系糧食供應(yīng),輜重部隊調(diào)遣大量民眾,前往中國戰(zhàn)場。
這時的輜重部隊的士兵經(jīng)常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
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食物日漸供應(yīng)不足。
輜重部隊也不再是單純的后勤補給部隊,他們開始沿途劫掠百姓、破壞農(nóng)田。
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的累累罪行,不比上戰(zhàn)場的日軍少多少。
資料圖
查詢的資料越多,村上春樹內(nèi)心便越絕望,他最不想看到的真相,還是呈現(xiàn)在了他面前。
除了籌集軍糧外,村上春樹父親所在的部隊,還身負處置戰(zhàn)俘的工作。
這如同晴天霹靂,狠狠擊在村上春樹心頭。
“我的父親是否動手行刑已經(jīng)不重要,其實他只是列隊觀摩的一員,也是我無法接受的!”
從這之后,他開始在小說中揭露當年父親的所作所為。
這導(dǎo)致他和父親之間,形成了一道看不見的鴻溝。
因為這條鴻溝的存在,讓村上春樹至今都無法和父親和解,甚至影響到了他的生活。
村上春樹本來有個快樂的童年,但在父親告訴他當年的事后,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
父親對他很好,好到根本看不出來,他曾經(jīng)是侵華日軍中的一員。
資料圖
但在得知真相后,他無論如何也無法將一個劊子手,和和藹可親的父親重疊。
這導(dǎo)致他與父親之間,產(chǎn)生了相當嚴重的隔閡感。
他也知道,父母對他很好,但越是如此,他心中就越是悲痛。
一方面,他覺得對不起父親,縱使他有萬般不對,但畢竟賦予自己生命,并陪伴自己左右。
另一方面,他又實在無法接受,父親曾經(jīng)是劊子手的事實。
他夾在兩者之間,仿佛在火上烤。
那種痛苦的感覺,讓村上春樹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不寒而栗。
為了減輕心中的罪惡感,他不停懲罰自己,以最卑微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個世界。
資料圖
村上春樹結(jié)婚時間很早,1971年,他就在讀大學(xué)期間,和同學(xué)高橋陽子結(jié)婚。
婚后,兩個人住在陽子父母家中。
村上一邊靠岳父接濟,一邊在爵士樂酒吧拼命打工賺錢,甚至為此休學(xué)一年。
直到1972年兩個人畢業(yè),開始經(jīng)營一家爵士樂酒吧,經(jīng)濟情況才得到好轉(zhuǎn)。
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兩個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但即使到了今天,村上春樹已經(jīng)73歲,依舊沒有后代,至于原因,他在采訪時曾經(jīng)說過。
1984年,村上春樹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我不能有孩子……我就是沒有我父母那一代人的信心,他們認為戰(zhàn)后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
資料圖
在他心里,父親的經(jīng)歷,是他永遠邁不過去的坎。
雖然父親對他很好,但村上春樹還是覺得受到了傷害,時至今日,這些傷害依舊歷歷在目。
因此,他對自己身上流著父親的血而感到羞恥,他不確定要不要把身上的血繼續(xù)流傳下去。
這就是他至今都不愿意留后代的原因所在。
1984年前,村上春樹雖然在小說里大量描繪過中國人,但他從來沒來過中國。
因為他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
1984年,村上春樹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訪問結(jié)束后,工作人員宴請村上春樹,卻沒想到直接被他拒絕了。
“我對中華料理有不可治愈的過敏癥!”
資料圖
說完,便拿出隨身攜帶的日本罐頭吃了起來。
事實上,村上春樹并不是對中華料理過敏。
他拒絕吃中華料理的原因,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心魔。
中國菜使他想起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不愿意提及的記憶,從而產(chǎn)生了生理上的排斥。
小時候父親對他的講述,以及他查閱的大量的資料,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他日本的罪行。
這讓他產(chǎn)生自己生來便帶有“原罪”的想法。
就像《圣經(jīng)》中的亞當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后,產(chǎn)生了“原罪”。
而村上春樹的“原罪”,便是生在侵華日軍之家。
雖然村上春樹一直在為父親的罪行反思,但字里行間,依舊沒有跳出日本人的局限性。
他的反思,并非站在中國人是受害者的角度。
資料圖
而是從全人類的角度出發(f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他將一切罪行,全部怪罪到體制上,有時候,甚至還會為自己的父親開脫。
2019年,在自己的隨筆《棄貓》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不過是無數(shù)滴,落向?qū)掗煷蟮氐挠甑沃校偶艧o名的一滴?!?/strong>
“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歷史,有將這歷史傳承下去的責任和義務(wù),這一點我們不應(yīng)忘記。”
“即使它會被輕易吞沒,失去個體的輪廓,被某一個整體取代,從而逐漸消失?!?/strong>
“不,應(yīng)該說,正因為它會被某一個體取代,從而逐漸消失,我們才更應(yīng)銘記?!?/strong>
資料圖
前兩句,可以理解成不能忘記父親犯下的累累罪行。
但話鋒一轉(zhuǎn),后兩句卻表示父親也是受害者。
因為他被時代的浪潮裹挾,做壞事是身不由己。
由此可見,自始至終,村上春樹都站在一個人,或者一個日本人的角度,去看待當年的事。
甚至在無意識中,替自己的父親開脫。
在小說中,村上春樹描繪了很多父親在部隊時的悲慘遭遇。
吃不飽飯、破衣爛衫、長官的苛責,言辭中,將父親塑造得十分可憐。
對于日軍在中國的累累罪行,隨筆只停留在承認階段。
網(wǎng)絡(luò)圖片
至于做了哪些錯事,文章中只字未提。
這種曖昧的認錯方式,在村上春樹更早的作品中,同樣有所體現(xiàn)。
1995年,村上春樹發(fā)表了歷史小說《發(fā)條鳥年代記》。
小說中,他借著間宮中尉之口,將戰(zhàn)爭的責任歸于發(fā)起者身上,統(tǒng)治日本的天皇。
而戰(zhàn)場上的士兵,則是天皇操縱下的傀儡。
在村上春樹看來,父親就是一具被天皇操縱的傀儡,參加戰(zhàn)爭,并非他的本意。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村上春樹,其實是一位非常令人糾結(jié)的作家。
一方面,因為父親的過往,令他陷入深深自責中,甚至用拒絕留后的方式懲罰自己。
另一方面,為減輕自己和父親身上的罪責,他又將所有責任,全部歸到當權(quán)者身上。
資料圖
這種曖昧不清的方式,看似承認了當年犯下的累累罪行,其實不過是在自我感動罷了。
1970年“華沙之跪”,讓德國徹底擺脫二戰(zhàn)的陰影,得以抬頭挺胸,大步向前發(fā)展。
而如今,小日子還在猶豫,到底應(yīng)不應(yīng)該承認當年的罪責。
這種曖昧的態(tài)度,就跟村上春樹的小說一樣。
資料圖
如果不將血淋淋的傷疤徹底揭開,兩者之間的隔閡,將永遠不可能消除。
早晚有一天,有人要為這道傷疤,承受無法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