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僅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11-19 09:07:34作者:智慧百科
前幾天去樓下凈水機打水,偶然遇到了這樣一幕。
一名3歲左右的男孩走路不是很穩(wěn),正準備下臺階,忽然后面?zhèn)鱽硪宦暣蠛啊奥c兒!等等我!”緊接著媽媽就急忙慌地跑了過來,顯然,媽媽是在擔心兒子下臺階時摔倒。
男孩正小心翼翼地試探性伸出腳,聽見媽媽的叫聲,趕緊停了下來,擔心地望向媽媽,然后把腳又縮了回去。
這時媽媽走來一把將他攬起,一邊抱著兒子走下臺階,一邊小聲責備:“不是告訴你慢點了,還走那么快!”
我仔細看了看那個臺階,一共3階,每階高度10來公分,按理說孩子已經(jīng)3歲了,應該能很正常地走下來才對,可在媽媽焦急的叫喊聲中,孩子的勇氣也隨之消失殆盡,只能畏畏縮縮地站在原地,等著媽媽“救”自己。
現(xiàn)實生活里,很多寶媽在照顧孩子時都是無微不至,就算再小的一丁點危險,在媽媽那里也會被無限放大。
而對于孩子來說,這種過度關心是很可怕的,尤其對男孩而言,母親的過度關愛,很可能引發(fā)大問題。
記得之前有位父親在網(wǎng)上求助,兒子曾經(jīng)患過焦慮型抑郁癥,休學一年后基本恢復,但還是有些問題。
每次遇到讓自己焦慮的事情時,兒子都不愿意去看心理醫(yī)生、接受心理咨詢,只想對媽媽傾訴。
兒子在外地上大學,每次遇到學習、生活、人際方面的難題,都會第一時間給媽媽打視頻電話,在生活里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小事,也會每天向媽媽匯報,而媽媽也是樂此不疲,整個人的心都拴在了兒子身上。
這使得父親很擔心,覺得親子之間不應該以這種關系相處。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strong>
而對于上面這對母子來說,母親的愛明顯過了界,不僅沒能促進兒子的心智成熟,反而使兒子對自己產(chǎn)生了情感依賴,難以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著“媽寶男”不斷發(fā)展。
很多媽媽總是覺得孩子“長不大”,萬事需要自己的幫助,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家長操心越多,孩子越無法受到鍛煉,越難以長大,永遠是精神上的“巨嬰”,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很多母親在與孩子相處時,會習慣處于一種“共生狀態(tài)”,即孩子所有的行為、情緒都會使母親敏感,希望能夠時刻清楚孩子的狀態(tài)。
比如兒子發(fā)了個朋友圈,說最近打了兩個噴嚏,一分鐘不到,媽媽的電話就撥了過來:“寶貝啊,是不是感冒了?多喝熱水?!?/strong>
乍看上去,這似乎是母親對兒子的正常關愛,本無可厚非,但本質上卻是對兒子的一種控制,打破了正常的親子相處的邊界:母親幾乎會干涉孩子所有的行為選擇,給出自認為合理的建議,使孩子失去自主權。
而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兩個極端,不是竭盡全力擺脫家長的控制,希望能夠掌控自我,就是對此習以為常,一旦脫離家長的照顧,很難妥當?shù)靥幚砗脗€人事物,總而言之,受傷的還是孩子。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是借你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同在,卻不屬于你們?!?/strong>
我們教育孩子,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是具備自我思想的獨立個體,他們對事物、對未來有自己的考慮和認知,家長不應該過度干涉,更不應該假借關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不斷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他們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只有父母懂得適時放手,才能讓他們真正形成獨特且獨立的“自我”。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以“分離”為目的,通過精神上遠離孩子,使孩子變得獨立,如果孩子對父母長久保持依賴,那么將永遠難以長大,無法習得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歪媽結語:
自由是每個人的天性,但無微不至地關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天性。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切忌愛得太滿,只有尊重和信任孩子,讓孩子在不斷地鍛煉中逐漸獨立,才能讓其獲得真正的成長,這才是對“愛”最好的定義。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那種對孩子過度關愛的父母嗎?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干貨內(nèi)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