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H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06-30 12:05:46作者:佚名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帶娃的媽媽崩潰到邊哭邊打自己耳光。
很多人理解不了媽媽為什么如此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想只有帶過娃的人,才能明白這位媽媽的情緒。
前幾天走在路上,迎面見一個二三歲的萌小帥嚎啕著邊哭邊往前跑,前面明顯媽媽樣的女子疾走如風,邊走邊吼“你不走了嘛,你就那兒耍呀,你跑啥子,不要回去嘛……”
瞧這陳仗,想到前方不遠有個游玩設施,估摸是小家伙不想走,想繼續(xù)耍 ,而媽媽已經(jīng)催了無數(shù)、無數(shù)遍,一氣之下,自己走了。
小家伙是真萌小帥呀,圓乎乎的臉蛋,穿著低幼版球服和球鞋,酷酷的閃電發(fā)型,軟糯糯、肉乎乎的雙手擁抱狀朝前雙舉,哭著跑著喊“媽媽,媽媽……”,哎喲喂,哭得我這路人甲心口都疼起來了。
路過女子身邊,故意笑著喊道“小伙子,跑得快哦!就想黏著媽媽,是不?!”女子尷尬的停下來,就這么一瞬間,小家伙終于追上媽媽了,兩只小手緊緊的抱住女子的大腿,抽噎低泣。而女子,像是找到發(fā)泄口一樣,手粗重的揉了揉腿邊的小腦袋,怨憤的訴說“阿姨看看,這戰(zhàn)戰(zhàn)有好不聽話,一個滑梯,從早上10:00耍到現(xiàn)在,都12點過了,還要回去煮飯,睡午覺,還吃不吃飯嘛,喊了無數(shù)道,好說歹說就不聽,有啥子好耍的嘛,來,來,來,阿姨帶走 這么不聽話的娃娃”,邊說邊將小家伙朝我推搡。
哦,原來叫戰(zhàn)戰(zhàn),我蹲下來輕輕撫摸熱乎乎、汗浸浸的小腦袋,說:“戰(zhàn)戰(zhàn),阿姨認識你哦,你昨天還是前天陪媽媽逛過前面的超市,對不對?阿姨記得你牽著媽媽的手,走得又快又穩(wěn),好乖呀”!
我當然不記得見過這母子倆沒有了,小戰(zhàn)戰(zhàn)肯定也記不得有沒有這事了,但不要緊,這個時候,讓孩子知道自己很棒,情緒從傷心中緩過來,最重要。
戰(zhàn)戰(zhàn)困惑地看著我,可能感到親切和溫和,點點頭。
我接著說,“戰(zhàn)戰(zhàn)現(xiàn)在想吃好吃的東西嗎?喜歡吃什么?媽媽準備回家給你做好吃的了。戰(zhàn)戰(zhàn),你的那把特別好玩的槍呢?對了,你還有一把手槍,還有一個球球。。。對不對?”
我當然不知道小家伙是不是有這玩具,有啥關系呢,十個小男孩子九個喜歡槍,十個有槍。
戰(zhàn)戰(zhàn)又點頭。
我又說,“快回去看看你的玩具吧,他們一上午沒和你玩,好想你呀?!?/p>
戰(zhàn)戰(zhàn)又乖巧地點點頭。
我站起來,本想給女子交流兩句,女子明顯不好意思讓外人撞見了這一幕,估計更不想聽外人的意見或建議,教孩子給我說再見,就急急的牽著孩子走了。
孩子再沒哭了,女子情緒也緩過來了,一只手扶著小肩膀,俯身給孩子說什么,只見小腦袋重重地點點頭。這一高一矮的兩個身影依偎著,慢慢走遠了。
留下的我感慨萬千,索性停下來,整理整理對此事的所思所感。
難道,這女子不知道:對孩子溫和比粗暴更好?對孩子順從比對抗好?給孩子安全感比給恐慌感更好?不當面批評比當面批評更好?
難道,這女子不知道,有些話是紅線,不應該說,比如:不要你了,我把你送人了……
她一定是知道的,每個愛孩子的媽媽都知道的,而世上哪有不愛孩子的媽媽啊
她是知道所以才不愿意與我交流,她內心在說“我知道,我懂,我失控是有原因的,你不是我,你不曉得有好煩,你無法對我的憤怒感同深受,那就別說了,我也不想被陌生人說教”!
而作為家有三歲寶的準媽媽,怎么會不知道呢?我也是無數(shù)次想發(fā)火,有時憋住了,有時沒憋住,才修成了現(xiàn)在小區(qū)媽媽幫里傳說的“省心的西西媽”、“超可愛的西西他媽”……
遇到快氣瘋的時候,我的做法是:
一、別憋著,悅納自己,自己身心愉快才能傳遞釋放給孩子愉快的愛,而孩子也才會感到快樂、享受快樂、有能力快樂。
寶爸寶媽們一定有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些家庭,不管家庭狀況怎么樣,在傳統(tǒng)世俗的眼光里,或是在你的認知里,不管是應該愁眉苦臉還是應該安閑自在,父母們都樂呵呵的,養(yǎng)育的孩子往往也表現(xiàn)得快快樂樂、大膽、豁達、善良、自信。
旁人在旁邊羨慕、不解,又打心眼里喜歡那孩子。
二、不憋著自己也不傷害孩子是有方法的,記得:壓低聲音、放慢語速、表達生氣、不用方言。
首先,我們來想象一下兩種生氣的表現(xiàn)場景。
一種,你不收斂音量的怒吼、劈頭蓋臉快語速、整個人急得赤白臉、氣勢洶洶。不用懷疑文字的夸張,你真正不收斂發(fā)怒時的樣子可能更夸張。
一種,想像自己怒氣滿滿但保持內斂自持、面容肅穆、用平靜、堅定的語調一字一頓的冷靜表達憤怒。
兩種方式,你自己更能接受哪一種?哪一種對你的傷害更大?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你控制不住發(fā)泄怒吼之后,有些后悔、心疼,想再靠近孩子親近一下時,孩子流露出害怕遲疑,或是微抖著小身板,不愿不敢再接近你但又怕你再怒吼而顫巍巍朝你靠攏時的樣子,或是哭西西、委屈著撅著小嘴小心翼翼的求抱抱……那就記住,壓低聲音、放慢語速,你不用憋著自己,又能將傷害有效降低。
事后,你一定會慶幸“多大點事兒呀,這么小個的小可憐,幸虧沒發(fā)火”!然后看著快樂著的、無憂無慮地調皮搗蛋的孩子,無比的愉快、欣慰。
再說方法之不用方言,西西媽媽的經(jīng)驗是,方言不好控制音量、音速,而普通話似乎能幫助自己平靜、冷靜又堅定地表達生氣。
最后,聊那個眾生皆知的踢貓故事做總結: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zhí)拥浇稚?,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個故事,是心理學家用來提醒人們的:一人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fā)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這個故事衍生的心理學名詞踢貓效應,給正在養(yǎng)育孩子的人們的警醒是:
相對孩子,我們是強者,有權威,我們總是有力量制住孩子,而無論怎么吼過甚至打過,孩子都會愛我們,而孩子是弱者、他小小的,可能成為我們肆意發(fā)泄的犧牲品,他將在他漫長的成長歲月中,用一生治愈。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xù)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