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H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10-10 12:06:26作者:智慧百科
作者:主創(chuàng)團·哎呀媽
哲學教授傅佩榮說:
“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strong>
現(xiàn)實中,不少父母以為自己賺多點錢,給孩子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便能培養(yǎng)孩子成才。
卻不知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尤其是這6種行為,背后藏著最容易被忽視的家庭暴力,傷害孩子最深。
把打擊當作教育
看過知乎一位網友的分享:
從小自己吃穿不愁,學習也還不錯,可媽媽說話特別毒舌,不管她做得怎樣,總要挖苦她。
考得好,不是被夸獎或鼓勵,而是“高考考得好才是真本事,這一兩次的別沾沾自喜”;
考不好,受的打擊更多,媽媽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看,都說你這人一驕傲就飄,根本不能夸”。
好幾次提出抗議,希望媽媽說話別老帶著刺,多說說她的好。
然而媽媽卻不覺得自己哪里錯了,反倒嘴里振振有詞,搬出“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的論調。
越是這樣,她越懷疑:真的是為自己好嗎?
甚至還常常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就算有成績也只是一時走運,自己其實很糟糕。
《欲望山莊》里有句話:
“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傷人。”
父母口里說的一字一句,都在雕刻著孩子。
特別是孩子脆弱、低落,需要安慰關懷時,父母冷嘲熱諷、言不由衷的語言造成的傷害很深,不殺人卻誅心。
打擊不是教育,而是毀掉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利刃,百害無一益。
想守護孩子一生健康、快樂成長,從好好說話開始,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好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愛自己。
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常常聽到一些父母的抱怨,說孩子長大了,不樂意和自己親近了,什么話也不說。
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更容易認為是孩子的問題。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很多父母費盡心思都只能在孩子的心門口徘徊,不是孩子不愿敞開接納,而是父母找不到鑰匙,或早早遺失了鑰匙。
《老師請回答》中一位叫雯雯的女孩,默默忍受了兩年的校園欺凌。
她會武術,也是班長,各方面看上去都很不錯,可班上的同學卻不愿和她玩,故意孤立她。
剛開始,她會跟父母反映,可媽媽的態(tài)度卻是“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別管那么多事情”,不愿意聽她說這些事。
至于爸爸,基本沒機會了解她在學校發(fā)生什么事,一回家就被電話叫走,十分忙碌。
次數(shù)多了,時間久了,她也就不再跟父母提起自己內心的委屈,一個人默默承受一切。
直到上節(jié)目當所有老師和嘉賓的面,她才眼淚汪汪哭訴自己的難處。
發(fā)現(xiàn)沒,孩子不愿意說,不愿走近父母,根本不是他的錯,而是父母看不到他求助時的信號,單方面覺得“孩子說的都是小事”。
這樣的情感忽視,就像一把不鋒利的鈍刀,在孩子身上不停劃,不出血卻痛得難受,以致于孩子寧可選擇回避,也不想被中傷。
其實孩子要的根本不多,就是自己需要時,父母能看到他內心的聲音,給他信任和回應。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家庭成員間,有沖突矛盾,這很正常。
低層次的父母,從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當著孩子的面互相爭吵開撕,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卻不知,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孩子,內心正遭遇一場遠超所有人想象的浩劫。
《金牌調解》有一對夫妻,因家庭矛盾整天吵架,丈夫甚至當著兒子的面,罵妻子是垃圾。
類似這樣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兩個大人在家常常針鋒相對,誰也不讓誰,把家里搞得烏煙瘴氣。
如今兒子13歲,完全沒有同齡人那種青春朝氣。
自卑、內向、孤僻、不合群,拍照時整個人都很拘謹,疫情過后全班就只有他不敢摘下口罩。
他們以為不在兒子面前討論離婚這件事,兒子就不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可事實卻是,從早到晚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相互攻擊、言語暴力的環(huán)境中,兒子早就喪失了正常人生活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不管最后誰贏,輸?shù)舻亩际呛⒆印?/p>
如果有沖突,請讓孩子遠離“戰(zhàn)場”,不要牽連到他。
如果沒來得及回避,那請及時安撫孩子,向孩子解釋父母爭吵的原因,并強調:
這不是你的問題,只是爸爸媽媽沒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怕,我們依舊愛你如初。
把愛的溫暖傳遞給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yǎng)。
拿孩子當籌碼
心理學家穆雷·鮑文提出過一個“三角理論”:
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兩人關系,當兩人親密關系發(fā)生問題時,往往需要第三個人介入來緩和兩個人帶來的焦慮。
這在“問題家庭”中實在常見。
丈夫忙于工作,疏于照顧家庭,妻子就在孩子面前發(fā)牢騷,拉孩子一起大吐苦水,抱怨;
丈夫做事沒妻子那般利索,有些東西做得不盡如人意,妻子跟孩子吐槽,數(shù)落;
妻子個性強勢,要求多,丈夫明面不說什么,背地里偷偷和孩子聯(lián)盟,共同對付妻子……
以為拉孩子站隊,增加自己的戰(zhàn)斗力和話語權,結果卻逼孩子陷入兩難處境。
兩邊都是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至親,幫誰都是對另一個人的背叛。
“三角化家庭”,到頭來是對孩子的操控、折磨和破壞。
不知不覺中,父母就是把孩子當成籌碼,讓他審判自己的婚姻,維護家庭的穩(wěn)定。
然而孩子,根本不具備成熟的能力,更不知道該如何妥善幫助任何一方處理好問題。
越要他站隊,越增加他內在的愧疚感和割裂感,毀掉他未來美好、安穩(wěn)的一生。
大人之間的恩怨、矛盾,大人自己處理就好了,別扯上孩子,更別把孩子當成工具人使喚。
給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是為人父母最大的自覺。
把孩子看得比伴侶還重
看過一個街頭采訪,主持人問路過的女人:你的一生中,老公和孩子誰更重要。
結果出人意料。
53%的女人毫不猶豫選擇了孩子,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肯定比老公重要。
37%選擇兩者都很重要,因為沒有可比性。
只有10%的女人選擇老公。
這個結果,某種程度真實反映出中國妻子的現(xiàn)狀:把孩子看得比伴侶重要,什么事都圍著孩子轉。
孩子還小需要陪睡,就把老公趕出臥室,把“二人世界”的主角換成自己和孩子;
孩子的吃喝用度不敢掉以輕心,吃最好的用最貴的;
輔導孩子學習,自己花光全部時間和精力毫不心疼,可老公走過來想說說話卻常常無暇顧及。
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的家庭模式,對孩子而言,不是愛,而是害。
一個被媽媽捧在手心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會無比堅信自己比家里任何人都重要,自己有完全優(yōu)先權,無須把別人放在眼里。
長大后,大概率會變得自私、自我,不懂得人情世故。
心理專家武志紅老師說:
“很多人有了孩子,就把關注點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
但實際上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才是這個家庭里面的定海神針,夫妻關系是第一位的,親子關系是第二位的?!?/strong>
要知道,夫妻關系才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尊重伴侶的存在,體諒伴侶的感受,才能給孩子做好示范,讓他學會尊重、克制和同理。
隔代教養(yǎng)權力之爭
前段時間,熱搜“職場父母要不要讓老人帶孩子”引發(fā)網友廣泛討論。
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幫子女照顧孩子的老年人比例高達66.47%,老人幫忙帶娃已經成了家庭育兒分工的常態(tài)。
雖然老人伸出援手,解子女照顧孩子的燃眉之急是好事,但隔代教養(yǎng)爆發(fā)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身邊一朋友是雙職工家庭,自從兒子去年升初中,婆婆就從老家過來廣州幫忙照顧孫子。
和大部分媽媽一樣,朋友對兒子的學習要求比較高,周末還讓兒子上網補習,不準看手機。
可老人家覺得孫子每天學習那么累,需要適當放松一下,便趁朋友不在,把手機借給孫子刷短視頻。
看到朋友要孫子學這學那,看不慣也會說幾句。
本來兒子自制力一般,如今還有老人家“護短”,對父母的態(tài)度也變得有些不客氣。
好幾次催他寫作業(yè),他不為所動,一覺得情況不妙就趕緊跑去找奶奶求助。
任由兒子被“溺”壞,還是把婆婆“送”回老家?朋友陷入兩難之中。
一旦處理不好,對孩子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根本沒辦法一致同心教育好孩子。
隔代教養(yǎng)最大的難處,無非就是“誰”說了算。
既然老人只是輔助,那么最好事先溝通清楚,哪些事該由誰來負責。
如果有些問題難以溝通,那就把關注點放在對孩子的關愛和培養(yǎng)上,明確雙方共同的方向。
給老人足夠的尊重,堅持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則,相信方向對了,孩子就少一些不必要的行為試探。
教育孩子這條路,常常有這種感受:
孩子就像是一顆小樹苗,家庭環(huán)境是澆灌的水。
如果處處充斥著紛爭、吵鬧、打擊,受影響的必定是孩子成長的根基,就算他想盡一切辦法想長大、成材,也會囿于混亂的家庭氛圍里。
只有以愛為前提,關懷孩子的處境和感受,讓他活得輕松、自由,才是對他最好的成就。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讓他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一生充滿無限希望。
作者:哎呀媽,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愿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yè)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xù)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