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3-01-18 08:30:17作者:智慧百科
2007年,中國科學家李愛珍成功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時至今日,中國也只有11個科學家能獲此殊榮,李愛珍剛好是其中一個。
李愛珍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李愛珍輕輕松松斬獲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頭銜,卻連續(xù)4次評選不上中科院院士。
直到現(xiàn)在87歲高齡,中科院院士還是與她無緣無份。
這究竟為何?這其中有太多沒有公之于眾的秘密了。
1936年5月,李愛珍沒有及時跟老天通個氣,就急不可耐地出生了。
她來得真不是時候,這時福建戰(zhàn)火紛飛,這會兒出生的孩子,注定要成為炮灰。
李愛珍剛睜眼看世界,看到的世界烏煙瘴氣,幸虧李家“含金量”十足,荷包沉甸甸。
考慮到一家老小的安全,作為一家之主,老李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李愛珍一歲多的時候,拖家?guī)Э谂艿椒坡少e避難。
資料圖
父母有一技之長,養(yǎng)活一家人不成問題,慢慢地,他們就在菲律賓安頓下來了。
日子過得舒坦,要什么有什么,可李愛珍的父母還是天天耷拉著臉,盼著回國的日子。
一聽到國內(nèi)火藥味淡了不少,他們喜出望外,一秒也等不了,速度賽火箭,帶著李愛珍一溜煙回到中國。
在菲律賓的幾年,父母反復跟李愛珍“念經(jīng)”,告訴她是中國人,中國才是真正的家,回家的路永遠也不能忘。
可太多人忘記了家在哪里,他們希望女兒早日出人頭地,讓“家”發(fā)光,指引迷路的人回家……
在父母的沉浸式教育下,李愛珍發(fā)奮學習,穩(wěn)坐第一,成績一直在進步,從未被超越。
1954年,李愛珍剛滿18歲,就收到了老天爺贈送的“超級大禮包”,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
資料圖
想到中國的技術被美國甩了幾條大街,李愛珍暗自發(fā)誓,一定要助祖國一臂之力,滅一滅美國的威風。
于是,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化學系,畢業(yè)后順勢進入上海一家金屬冶金所,研究半導體工業(yè)材料。
聽著很有技術含量,實際冶金所剛成立不久,連個半導體的影子都沒見著。
而這時,美國三位科學家薅光了頭發(fā),只剩下幾根毛獨自在“地中?!敝辛鑱y,發(fā)明出了世界第一個半導體材料。
在這方面,美國已經(jīng)率先拿下一分,身在前線的李愛珍,看得心急如焚。
她想為祖國搏一把,但祖國可供她發(fā)揮的實在太有限。
當時,大家還在溫飽線上掙扎,沒有多余的錢投入科研,兜兒比臉還干凈。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要想科研是萬萬不能的。
說是冶金所,其實里面沒一個上得了臺面的設備,大家計算數(shù)據(jù),充滿著原始純天然氣息,要么紙算,要么用算盤。
資料圖
而且,論玩損招、陰招,美國絕對是王者玩家,防止中國冒尖,對中國采取技術封鎖。
中國科學家沒有實驗數(shù)據(jù)參考,這就等于去參加考試,被蒙住了雙眼,只能靠著自己感覺,找筆作答。
然而,李愛珍非常享受這種黑暗,眼睛看不到,她索性也塞住耳朵,兩耳不聞窗外事。
李愛珍忍受著孤獨寂寞冷,一個人悶在實驗室里,日復一日研發(fā),反復對比數(shù)據(jù)。
錯了就推翻重來,有苗頭了就加快推進,全年無休,沒有任何娛樂活動。
李愛珍
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22年,李愛珍從妙齡女子熬成了中年女人。
在她的助攻下,中國半導體也從無到有,往前邁了個大步子,漸漸有了起色。
可是,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李愛珍突然撇下這大攤子,決定去美國發(fā)展……
當時,中國半導體緊趕慢趕,才勉強能看到美國半導體的背影。
中國科學家內(nèi)心一陣狂喜,正準備油門踩到底,在美國跟前來個瀟灑的“漂移過彎”,彎道超車甩開他們。
結果這時,美國又給大家露了一手,一溜煙跑沒影了。
他們發(fā)明出了分子束外延技術,有了分子束外延技術,美國半導體研發(fā)如虎添翼。
資料圖
老專家鄒元爔覺得,按國家如今的現(xiàn)狀,一個勁閉門造車搞不贏。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于是他提議,派一個人去美國學習,待她練就十八般武藝,再回國施展拳腳。
而他早有合適人選,正是他的得意門生李愛珍。
專家所見略同,大家都贊同鄒元爔的看法,可對于他提出的人選,他們開始唱反調(diào)。
說到底,李愛珍的父母畢竟是菲律賓華僑,如果她去了美國就賴在那里不走了,中國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白白送了個人才給美國?
資料圖
退一萬步說,就算她沒有異心,可年紀擺在那里,她已經(jīng)44歲,學習能力肯定不如年輕人。
日后能歸國,皆大歡喜,就怕她腦袋空空回來,這不是白費功夫了嗎?
對此,他們極力反對,派李愛珍去美國,勸上頭領導三思。
李愛珍也心知肚明,再不去美國學點東西,只怕未來中國將要落人一大截。
對自己的能力,她門兒清,再說這么多年,她也不是光長年紀,腦子絕不輸于其他人。
這種心情,只有枕邊人能懂,為了助李愛珍一臂之力,丈夫不惜以人格擔保。
他承諾,若妻子沒有回國,自己任由他們處置,決無半句怨言。
李愛珍(左)
當然,他的話沒什么分量,此話一出,大家權當看熱鬧罷了。
最后,鄒元爔出面為學生正言,他表示學生的人品他完全有信心,她不可能有二心。
她不會讓他失望,更不會讓祖國失望!
鄒元爔力排眾議,李愛珍才得以順利出國,被公派到美國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
在那里,她師從米爾納斯教授學習外延技術,限期26個月。
對于外來的科學家,本土科學家嗤之以鼻,覺得中國科技掀不起大波浪,沒必要做這些無用功。
他們時不時來幾句風涼話,想要刺激一下李愛珍,趁早放棄,奈何李愛珍不上套。
她假裝聽不懂,繼續(xù)埋頭做實驗,見她沒反應,他們自討沒趣,只能憋著一肚子火罷休。
對這些人身攻擊,她不是不生氣,而是她沒有時間生氣。
李愛珍
她只有26個月,要想把這里的知識全都打包帶走,必須爭分奪秒,把一秒掰成兩秒用。
跟著米爾納斯教授,李愛珍大開眼界,甚至到傳說中的貝爾實驗室參觀了一番,親眼見識了分子束外延技術。
知識無國界,米爾納斯教授也不藏著掖著,盡力將畢生所學傳授給李愛珍。
米爾納斯教授偶爾還給她開小灶、補課。
那段時間里,外邊的世界多姿多彩,可李愛珍的生活只有實驗室。
她甚至為了破解一個難題,愣是泡在實驗室3個月沒出去。
李愛珍
其他科研人員見了,紛紛甘拜下風,不得不感嘆,中國人真惹不起。
1982年,學習期限到了,李愛珍該回國了,美國發(fā)愁了。
李愛珍的能力有目共睹,若是放她回國,無異于放虎歸山,對美國科研百害無一利。
為了留下李愛珍,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
他們承諾,只要李愛珍留下來,條件盡管提,他們絕對滿足。
拿著年薪百萬,住著高檔別墅,與本土科學家們享受同等待遇。
對于李愛珍,他們勢在必得,在如此誘惑面前,任誰見了都會忍不住“屈服”。
可惜,他們低估了她的愛國情懷,李愛珍根本就不吃這一套。
李愛珍
她明確表示,雖然她窮得兩袖清風,缺錢也缺房子,但比起自己過得好,她更希望祖國好。
如果從事科研是為了賺錢,那她當初大可選擇其他領域,輕松自在。
當然,她從事科研,確實“另有所圖”,圖的就是祖國能借助科研,攀上更高的高峰。
而在這場偉大事業(yè)中,她竭力做好一顆墊腳石,這樣就夠了。
1982年,期限一到,李愛珍沒有耍賴,如期搭上了回國的飛機,美國只能心有不甘目送她離開。
回國后,李愛珍馬不停蹄,擼起袖子干,準備研發(fā)屬于中國的“分子束外延技術”。
結果,國內(nèi)設備不給力,害得她研發(fā)進度有如龜速。
資料圖
李愛珍不服氣,她放棄了所有的社交,泡在實驗室里,跟一個個數(shù)據(jù)較勁。
她堅信只要不泄氣,一定能鐵棒磨成針。
她說過:“我們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術,一定要有一批為了國家,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科學家為之努力?!?/p>
她愿意做其中的一份子,燃燒自己的生命,點亮祖國前方的路。
1989年,屬于我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終于研制成功。
此時,李愛珍已經(jīng)53歲,即使不是當初的小姑娘,可當分子束外延設備研制成功,她還是笑得像個孩子。
這邊的研發(fā)剛有成果,美國那邊又有了新動作。
1995年,貝爾實驗室火力全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級聯(lián)激光器,再次怒刷了半導體激光領域的新紀錄。
資料圖
美國舉國歡慶,而李愛珍又開始失眠了。
她深知,現(xiàn)在還不是休息的時候,她必須追上美國的腳步,扳回一城。
于是,她又回到實驗室,壓榨睡眠時間,不分晝夜奮戰(zhàn)。
6年后,輪到美國瞪大眼睛了,李愛珍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lián)激光器。
資料圖
65歲的她巾幗不讓須眉,打破了亞洲此類激光器“零的突破”記錄,助中國打了場漂亮翻身仗。
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和歐洲地區(qū)擁有此項技術,中國能后來者居上,這是他們完全沒料到的。
按道理說,為國家貢獻這么多,榮譽自然少不了她一份。
然而,邪門的是,李愛珍連續(x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這幾十年,李愛珍單槍匹馬,勇闖科研難關,就連世界“六冠院士”卓以和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卓以和
他曾毫不吝嗇贊賞之詞,對李愛珍瘋狂吹彩虹屁:
“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做到,而且這些實驗室的人員,大多有過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經(jīng)歷。
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p>
的確,別人同心協(xié)力,其力斷金,而大多時候,李愛珍只有自己,一個人默默開天辟地、無中生有。
她先后發(fā)表了250多篇論文,還擁有21個發(fā)明專利,并攬獲一個國家發(fā)明展銀獎。
沒有她,中國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有自己的“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實驗室”、“固態(tài)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氣態(tài)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
然而,這么多成就,卻換不來一個中科院院士。
李愛珍(左一)
早在1999年,李愛珍就參加中科院院士的評選,結果還沒走入決賽圈,先卡在推薦人這關。
當時,官方要求參評院士60歲以下,需有2個推薦人,60歲往上走,必須要有6個推薦人。
可每個推薦人就只有兩個推薦名額,出于對未來的考慮,大家一般都會把機會留給年輕一輩。
就這樣,李愛珍湊不到6個推薦人,只能與中科院院士擦肩而過。
此后幾年,李愛珍像中邪一般,屢戰(zhàn)屢敗,連續(xù)4次落選。
2007年,新一屆中科院院士評選,李愛珍扣下了申請書,專門在實驗室繼續(xù)工作。
大年初一,學生打電話準備給她拜年,結果打到家里沒人接,找了一圈才發(fā)現(xiàn)李愛珍還在實驗室。
有人勸她,雖然65歲以上很難評選得上,但總要試試看,或許誤打誤撞就選上了。
李愛珍(左)
當時,甚至有7位院士連續(xù)三次增選推薦她,可李愛珍覺得,選中與否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她不想因個人原因,讓其他院士徒增壓力,“總讓他們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
有人為她打抱不平,大喊有黑幕,李愛珍都急忙出來熄火:
“我沒有任何不滿,我只記得國家給了我什么,從不記得國家沒給我什么?!?/p>
短短一句話,又凸顯了一個科學家的思想格局。
雖然三番四次沒選上中科院,但絲毫不妨礙李愛珍在外聲名鵲起。
2007年,71歲的李愛珍評選上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愛珍(右)
接到通知時,她老人家一頭霧水,愣是猜不到誰推薦的她。
美國這一招,無疑是溫暖了李愛珍的心窩。
吃瓜群眾開始著急,這下李愛珍被傷透了心,估計要遠走高飛,跑去美國療傷了。
可李愛珍并沒有留足時間給謠言發(fā)酵,她立馬站出來給大家吃了顆定心丸:
“我能夠當上外籍院士,依仗的是祖國提供的平臺、項目研究經(jīng)費、科研環(huán)境等的支持。
我是華僑家庭出來的,華僑最曉得祖國兩個字意味著什么,這兩個字一直在心窩。
我不會離開,這里就是我的家,我飛哪兒去?”
李愛珍
李愛珍一生作為,皆為國為民,即使一輩子都是無名之輩,她也無怨無悔。
比起自己所得,她由衷希望,國家能得到更多、站得更高,這樣就是對她最大的嘉獎了。
即使沒有中科院院士的頭銜照耀,祖國如今的輝煌,少不了李愛珍的發(fā)光發(fā)熱。
李愛珍,是中國科研事業(yè)翻不過去的一頁,不能被抹去,也無法忘記。
愿她長命百歲,與國人一同見證祖國繁榮昌盛!文/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