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中文學(xué)名:
鬼針草拼音:guǐ zhēn cǎo 拉丁學(xué)名:別 稱: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鉆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脫力草 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亞 目:科:菊科亞科:族:屬: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厘米,鈍四棱形,無毛或上部被極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徑可達(dá)6毫米。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具長1.5-5厘米無翅的柄,三出,小葉3枚,很少為具5 (-7) 小葉的羽狀復(fù)葉,兩側(cè)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有時偏斜,不對稱,具短柄,邊緣有鋸齒、頂生小葉較大,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具長1-2厘米的柄,邊緣有鋸齒,無毛或被極稀疏的短柔毛,上部葉小,3裂或不分裂,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有長1-6(果時長3-10) 厘米的花序梗。總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條狀匙形,上部稍寬,開花時長3-4毫米,果時長至5毫米,草質(zhì),邊緣疏被短柔毛或幾無毛,外層托片披針形,果時長5-6毫米,干膜質(zhì),背面褐色,具黃色邊緣,內(nèi)層較狹,條狀披針形。
無舌狀花,盤花筒狀,長約4.5毫米,冠檐5齒裂。瘦果黑色,條形,略扁,具棱,長7-13毫米,寬約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狀突起及剛毛,頂端芒刺3-4枚,長1.5-2.5毫米,具倒刺毛。莖直立,下部略帶淡紫色,四棱形,無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細(xì)毛。中、下部葉對生,長11~19厘米,2回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細(xì)尖齒或鈍齒,兩面略具短毛,有長柄;上部葉互生,較小,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直徑約6~10毫米,有梗,長1.8~8.5厘米;總苞杯狀,苞片線狀橢圓形,先端尖或鈍,被有細(xì)短毛;花托托片橢圓形,先端鈍,
長4~12毫米,花雜性,邊緣舌狀花黃色,通常有1~3朵不發(fā)育;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全育,長約4.5毫米,
裂片5枚;雄蕊5,聚藥;雌蕊1,柱頭2裂。瘦果長線形,體部長12~18毫米,寬約1毫米,具3~4棱,
有短毛;頂端冠毛芒狀,3~4枚,長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海拔50-3100米的路邊荒地、山坡及田間。
相關(guān)文化

《本草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kuò)張等癥。有解毒,止瀉,解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
藥用價值
味苦;性微寒。歸肝、肺、大腸經(jīng)。 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活血消腫。 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