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水腫?。╡demadiseaseofswine,ED)是由某些血清型的E.coli引起的斷奶前后仔豬多發(fā)的一種急性腸毒血癥,以突然發(fā)病、頭部水腫、共濟失調(diào)、驚厥和麻痹以及胃壁和腸系膜顯著水腫為特征。該病主要發(fā)生于斷乳后1~2周的豬,尤其是發(fā)育健壯的仔豬,是危害仔豬較嚴重的疾病之一。本試驗從河北省保定某豬場分離到1株豬水腫病大腸桿菌,并對該分離株及該病病理組織學進行了觀察。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病料:采自河北保定某發(fā)病豬場的胃大彎水腫液、胃小彎水腫液、胃淋巴結及其他病變淋巴結。
1.2主要試劑:藥敏紙片及微生物生化鑒定管,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
1.3實驗動物:昆明系小鼠(18~25g),購自河北大學醫(yī)學部實驗動物中心。
1.4病原分離與鑒定
1.4.1細菌分離:無菌采取病料,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劃線接種,37℃培養(yǎng)24h,挑取紅色中等大小光滑菌落再劃線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挑取單個菌落,涂片,染色,鏡檢,反復進行直至獲得純培養(yǎng)物。
1.4.2細菌培養(yǎng)特性及染色形態(tài)觀察:將分離菌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鮮血瓊脂平板、普通肉湯等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觀察其生長表現(xiàn)。染色及生化試驗均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
1.4.3致病性試驗:將分離菌接種于普通肉湯,37℃培養(yǎng)24h,收獲培養(yǎng)液,腹腔注射小鼠5只,每只0.5mL,同法接種普通肉湯對照鼠5只。接種后每隔1h,觀察小鼠存活情況,對死亡者立即剖檢,無菌采取肝臟、脾臟、心血,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并于麥康凱平板上劃線分離培養(yǎng)。
1.5藥敏試驗:無菌條件下,將藥紙片呈梅花狀貼在均勻涂有該分離菌的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上,37℃培養(yǎng)24h后,觀測抑菌圈的大小。判定標準:抑菌圈直徑小于5mm為不敏感;抑菌圈直徑在5.1~10mm為低敏感度;直徑在10.1~15mm為中敏感度;大于15.1mm為高敏感度。1.6病理組織學觀察:采集病死豬心、肝、肺、腎、腦、淋巴結、胃等組織器官,以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固定,按常規(guī)制作石蠟切片,H.E.染色,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組織學變化。
2結果
2.1病原分離與鑒定
2.1.1培養(yǎng)特性:從送檢病豬胃大彎水腫液中分離到1株革蘭氏陰性桿菌。普通瓊脂平板上37℃培養(yǎng)18h后,可見圓形、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灰白色、半透明的中等大小菌落;鮮血瓊脂平板上有β溶血現(xiàn)象;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圓形、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紅色小菌落;營養(yǎng)肉湯生長成均勻渾濁液面,管壁有菌環(huán),管底有灰白色沉淀,振搖呈絮狀散開。
2.1.2生化特征
2.1.2.1糖發(fā)酵試驗結果見表1。
表1糖發(fā)酵試驗結果
名稱葡萄糖乳糖麥芽糖蔗糖甘露醇肌醇七葉苷棉子糖
結果⊕⊕⊕-⊕---
注∶⊕(產(chǎn)酸產(chǎn)氣),+(產(chǎn)酸),-(不產(chǎn)酸又不產(chǎn)氣)
2.1.2.2三糖鐵試驗:斜面有菌苔生長,斜面、底面產(chǎn)酸、產(chǎn)氣、不產(chǎn)硫化氫;西蒙氏枸櫞酸鹽試驗:陰性;甲基紅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吲哚試驗:陽性。
2.2致病性試驗:接毒鼠全部死亡,對照鼠全部存活。小鼠死前有神經(jīng)癥狀,剖檢病變與原發(fā)動物相似。心、肝、脾、肺、腎等實質(zhì)器官淤血;腸臌氣,腸黏膜出血;胃黏膜潮紅,有的出血;腦部水腫。從死亡鼠心血中可分離到與病料相同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2.3藥敏試驗:結果痢特靈、卡那霉素、氯霉素、環(huán)丙沙星、氟啶酸、頭孢唑啉素、氧氟沙星高敏;多粘菌素B、紅霉素中敏;頭孢氨芐低敏;羧芐青霉素、青霉素、桿菌肽、鏈霉素、四環(huán)素、復方新諾明、磺胺甲基異口惡唑、乙酰螺旋霉素不敏感。
2.4病理組織學變化:采樣各器官組織的小動脈發(fā)生全動脈炎,動脈內(nèi)皮細胞腫脹、變性,中膜平滑肌纖維素性壞死,外膜水腫,并有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心肌、肝、肺、腎、腦、淋巴結、胃等器官的毛細血管、小靜脈和小動脈內(nèi)有透明血栓形成。心肌纖維變性,肌間水腫,有少量紅細胞浸潤。肝小葉周邊或中心的肝細胞萎縮或壞死,匯管區(qū)有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肺泡腔內(nèi)充滿粉紅色水腫液、紅細胞及少許炎性細胞,部分細支氣管中有紅細胞浸潤,有時可見肺間質(zhì)水腫。腎小管上皮變性、壞死,間質(zhì)充血。腦干實質(zhì)內(nèi)有散在壞死灶,壞死區(qū)的神經(jīng)纖維排列疏松,呈空泡狀,小血管周圍淋巴液浸潤水腫。淋巴結水腫、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胃黏膜上皮變性,局部脫落,固有層有嗜酸性和嗜中性粒細胞浸潤,黏膜下層水腫、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疏散,其間充滿大量漿液和散在的炎癥細胞,肌層與黏膜肌層受壓遠離。
3小結
通過分離病原菌、生化試驗、致病性試驗等實驗室診斷判定其為β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豬水腫病。病理組織學以多種器官間質(zhì)水腫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
病豬曾使用磺胺類、喹諾酮類藥物以及維生素C、亞硒酸鈉等治療無明顯效果。本次藥敏試驗采用18種藥物。結果表明,卡那霉素、氯霉素、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氟啶酸、頭孢唑啉、痢特靈對其高度敏感;常用的青霉素、鏈霉素、磺胺甲基異噁唑等對其不敏感。臨床采用對病原高度敏感藥物卡那霉素+維生素C+地塞米松接受治療后,其余病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