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生吃是甜的還是苦的?生菜生吃會有寄生蟲嗎
2022-12-04
更新時間:2022-06-19 12:01:56作者:未知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常見并可供食用的有3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wǎng)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
形態(tài)特征
竹蓀幼擔(dān)子果菌蕾呈圓球形,具三層包被,外包被薄,光滑,灰白色或淡褐紅色;中層膠質(zhì);內(nèi)包被堅韌肉質(zhì)。成熟時包被裂開,菌柄將菌蓋頂出,柄中空,高15~20cm,白色,外表由海綿狀小孔組成;包被遣留于柄下部形成菌托;菌蓋生于柄頂端呈鐘形,蓋表凹凸不平呈網(wǎng)格,凹部分密布擔(dān)孢子;蓋下有白色網(wǎng)狀菌幕,下垂如裙,長達8厘米以上;孢子光滑,透明,橢圓形,3~3.5×1.5~2微米。
分布范圍
世界許多國家,例如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朝鮮、美國、古巴、巴西、英國、法國、蘇聯(lián),墨西哥,澳大利亞、東非等都有竹蓀分布。中國分布范圍也很廣,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廣東、廣西及臺灣等省區(qū)都有采集到竹蓀的報道,但各地的竹蓀品種不完全相同,其中以西南各省分布較廣,食用品種質(zhì)量也較優(yōu)。
種植技術(shù)
用廢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鋪5~10厘米厚的腐殖質(zhì)土,其上鋪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于料上接入竹蓀栽培種。每平方米用3瓶菌種,最后覆蓋肥土5~8厘米,澆透水,在室溫下培養(yǎng)發(fā)菌。常灑水,保持濕潤。在溫、濕度適宜條件下,4~5個月菌絲可長滿培養(yǎng)料。當(dāng)氣溫達20~24℃ 時,便在表土內(nèi)形成菌蕾。此時,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應(yīng)保持在85%以上。當(dāng)菌球鉆出表土后,空氣相對濕度要提高到95%以上。
床畦栽培
選擇背風(fēng)陰涼場地,挖深10~15厘米,寬100厘米,長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先鋪一層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時,晾干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層菌種,撒1層干竹葉,最上部覆蓋肥土10厘米。若遮蔭條件差,應(yīng)在床畦上搭蔭棚。經(jīng)常灑水保持表土濕潤。從接種到采收經(jīng)10-12個月。 此外,還有菌種壓塊栽培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
管理
(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敗的關(guān)鍵。菌絲體生長階段土壤濕度應(yīng)保持65~70%,濕度過大過小都不利。若土壤過干,可噴細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積水。
⑵ 各生長階段的管理。菌蕾生長階段,溫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氣相對濕度在70~75%;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噴水 3~4次;每天開窗通氣1~2次,每次30分鐘。
⑶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嚴防人、畜踐踏。在發(fā)菌過程中,平時不要挖開檢查,以免弄斷菌絲。
⑷及時補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應(yīng)及時補土覆蓋。
選購技巧
主要聞味道、看顏色
好竹蓀氣味有一天天甜味,顏色是淡黃色的。
劣貨一般都用硫磺薰過,有硫磺氣味,而且很白。
營養(yǎng)價值
竹蓀營養(yǎng)價值很高。據(jù)分析,每100克鮮竹蓀中含有粗蛋白20.2%(高于雞蛋),粗脂肪2.6%,粗纖維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還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zhì)。長裙竹蓀的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含量極為豐富,其中谷氨酸含量達1.76%,是竹蓀味道鮮美的主要原因。竹蓀的子實體脆嫩爽口、香甜鮮美,別具風(fēng)味,作為菜肴,冠于諸菌,堪稱色、香、昧三絕,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在菇類飲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幾乎都有竹蓀名菜。湘菜中的“竹蓀芙蓉”是我國國宴的一大名菜,1972年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吃了這道菜后,都贊不絕口。此外,如竹蓀響螺湯、竹蓀扒風(fēng)燕、竹蓀燴雞片等,都是很有名的美味佳肴,深受國內(nèi)外賓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