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石薺苧拼音:shí qí zhù 拉丁學名:Mosla scabra (Thunb.) C. Y. Wu et H. W. Li別 稱:母雞窩、痱子草、葉進根、紫花草、北風頭上一枝香、小蘇金、野蘇葉、野蕾香、干汗草、土荊芥、野薄荷、野荊芥、土香茹草、沙蟲藥、野升麻、
蜻蜓花、不臉草、野棉花、月斑草、水莧菜、斑點薺苧 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亞 目:科:唇形科亞科:野芝麻亞科族:塔花族屬:石薺苧屬
主要產(chǎn)地
遼寧、陜西、甘肅、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臺灣、廣東、廣西
形態(tài)特征

石薺苧一年生草本。莖高20-100厘米,多分枝,分枝纖細,莖、枝均四棱形,具細條紋,密被短柔毛。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0.9-1.7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緣近基部全緣,自基部以上為鋸齒狀,紙質(zhì),上面欖綠色,被灰色微柔毛,下面灰白,密布凹陷腺點,近無毛或被極疏短柔毛;葉柄長3-16(20)毫米,被短柔毛??偁罨ㄐ蛏谥髑o及側(cè)枝上,長2.5-15厘米;苞片卵形,長2.7-3.5毫米,先端尾狀漸尖,花時及果時均超過花梗;花梗花時長約1毫米,果時長至3毫米,與序軸密被灰白色小疏柔毛?;ㄝ噻娦?,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外面被疏柔毛,二唇形,上唇3齒呈卵狀披針形,
先端漸尖,中齒略小,下唇2齒,線形,先端銳尖,果時花萼長至4毫米,寬至3毫米,脈紋顯著?;ü诜奂t色,
長4-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內(nèi)面基部具毛環(huán),冠筒向上漸擴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扁平,先端微凹,下唇3裂,
中裂片較大,邊緣具齒。雄蕊4,后對能育,藥室2,叉開,前對退化,藥室不明顯。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
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黃褐色,球形,直徑約1毫米,具深雕紋?;ㄆ?-11月,果期9-11月。
生長習性

石薺苧生于山坡、路旁或灌叢下,海拔50-1150米。
藥用價值

石薺苧味辛;苦;性涼。疏風解表;清暑除溫;解毒止癢。主感冒頭痛;咳嗽;中暑;風疹炎;痢疾;痔血;血崩;熱痱;濕疹;肢癬;蛇蟲咬傷。
石薺苧圖片


